2019年6月26日至6月29日,文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青春文法实践团,在文法学院周璐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郑州市区进行走访调查,开展了为期四天,以“回望郑州发展,寻味中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6日上午,实践团队从学校出发,于十一点到达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大街东段路北的郑州文庙。团队一行人在文庙进行了参观、考察,还对部分来到文庙的游客进行了采访。其中,有位游客说到:“文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载体,我们对于文庙的热爱与保护,就是对中原文化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人们来到这里祈福,其实也是对我们传统孔夫子文化的一种认可与尊重。”

26日下午,团队在文庙见到了正在工作的张玉功副研究员,他给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文庙的历史,并赠给团队各成员一本由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编辑出版的《郑州文庙》,这本书为团队此次的文庙之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月27日,团队走访了郑州航院南校区及家属院,通过问卷和采访等方式,从这些在郑州土生土长的老一辈身上了解郑州,聆听了建国七十周年以来郑州的发展与变化。团队采访了原河南省纺织机械厂的职工冯老先生,听他讲述了郑州七十年内从纺织业到交通业的转变过程。此外,团队还联系到了原国棉厂职工谢慧芳,她为团队介绍了国棉厂的“前世今生”。在这些采访中,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变革以及郑州工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令团队成员感动和敬佩。

同时,团队还采访了我校原法学院的杨春平老师,向他了解了有关郑州的普法进程。老师也为团队解答了一些关于法律学习的问题,并表达了对他们工作的认可。

6月28日,青春文法实践团在夏雨的洗礼下,按照原计划来到了位于郑州管城区内的郑州商代遗址。团队成员在参观的同时也与馆内讲解员进行了交流,讲解员为团队系统的介绍了商代城墙的相关信息以及在遗址中出土的各种文物。


在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们走访了郑州博物馆、郑州文化馆以及郑州国棉三厂,一起重走郑州历史之路。在博物馆和文化馆中,成员们参观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历史文化的藏品,还采访了文化馆的负责人刘老师,了解到了郑州文化馆现在所担负起的文化功能,即以举办书法、绘画、雕塑、非遗等展览活动、组织各团队参加艺术汇演、送各类汇演到地方县镇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使人们在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心灵的愉悦。



当团队成员走出国棉厂家属区、纷纷沉浸在对国棉厂的思索中时,文法学院“回望郑州发展,寻味中原文化”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行程已基本结束,但团队所经受的眼界的拓展、心灵的洗礼,还远未结束。最后,周璐老师总结道:“团队成员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怕吃苦,顶着风顶着雨去找寻郑州发展的点点滴滴,这使得他们对郑州不管是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还是近几十年的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了全新的认识,郑州的发展进程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充满中原文化底蕴的大城市风貌,也让我们看到了郑州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也是正我们中原文化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
(文法学院 王浩/文 魏宏宇 金邦煜/图)